教学路漫漫,“研”途皆风景。为践行“双减”政策,深化课堂改革,2025年3月11日至13日,汇文中学附属小学开展低年级语文专题研讨活动。十位教师以匠心设计课堂,以文化浸润童心,从识字到诵读,从历史到民俗,构建出一堂堂立足核心素养的生态化成长课堂。
【汉字魔法营】
涂志远《小公鸡和小鸭子》:
玩转识字新花样
涂老师的课堂化身汉字游乐场。通过“图文解字”“偏旁变装秀”“汉字加减法”等趣味游戏,孩子们在《小公鸡和小鸭子》的故事中轻松解锁生字密码。集中识字与随文识字双轨并行,让识字教学既扎实有序,又灵动生趣。

【朗读温度计】
任兰香《树和喜鹊》:
声韵中品悟情感之变
任老师的《树和喜鹊》在朗读指导上别出心裁,让孩子们从朗读中体会孤独和快乐的情感变化。孩子们通过调整语速、音量,将树与喜鹊的“孤独”与“热闹”化作声音的起伏。结合生活回忆“独自玩耍”与“朋友相聚”的场景,简单的故事在童声演绎中绽放出情感教育的花火。

【千年思乡曲】
曹弘雨《静夜思》:
穿越时空触摸诗心
曹老师的《静夜思》如同一场穿越千年的文化之旅,带领我们走进了李白的诗歌世界,也走进了千百年来游子的内心。曹老师带孩子们从字到词再到诗句去赏析诗人的孤单寂寞,她充满激情的讲解,将诗歌中蕴含的思乡之情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,引发了在场孩子们的强烈共鸣。

【粽香育情怀】
李婕《端午粽》:
传统文化润童心
李老师在教学《端午粽》这节课上,借助色彩鲜艳的图片和精彩的动画视频,向小朋友们讲述了端午节的由来,介绍了屈原的爱国故事,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种下了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种子。相信在未来,这些孩子会带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,茁壮成长。

【美食文化廊】
张帆《中国美食》:
舌尖上的语文课
张老师在教学《中国美食》这节课上,通过美食活动的形式融入生活情境,让学生更容易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,激发学生学习兴趣。整堂课程思路衔接自然,环环相扣,真正做到“寓教于乐”的教育理念。

【节日万花筒】
王慧《传统节日》:
游戏间传递文化基因
王老师的《传统节日》以猜一猜游戏导入,让孩子知道我国的传统节日都有哪些,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,结合图片、视频以及自己的生活经历,了解每个节日的内涵,感受节日的欢庆与幸福,激发民族自豪感。

【山河交响诗】
涂茂源《神州谣》:
地图里读出家国情
涂老师的《神州谣》以中国地图引入文本,文中涉及许多课外知识,涂老师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,让学生图文结合对照学习。同时,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文中蕴含的情感,感受祖国的壮美山河、各民族的团结奋发和祖国的繁荣昌盛。

【造纸研究所】
徐婷《纸的发明》:
跨学科传承匠心
徐老师先以四大发明的引入走进《纸的发明》,再带领学生深入研读文本,抓住文中的时间词,让学生理解如何按顺序说出记录文字的器物变化,又深入浅出,用生动富有趣味的动作,直观展示纸的发明过程,最后通过观看视频资料,体会造纸术技艺的代代相传,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,既立足课本,又拓展文化。

【名画解码器】
章晓姗《一幅名扬中外的画》:
在细节中见乾坤
章老师用长长的《清明上河图》带孩子们走进《一幅名扬中外的画》,让孩子们欣赏这幅名画的同时,了解《清明上河图》的历史价值,找出它名扬中外的原因,深刻领会中华传统文化和作为炎黄子孙的骄傲。

【桥梁工程师】
武兴会《赵州桥》:
搭建思维进阶梯
武老师在教学《赵州桥》这节课上,目标设置明确,教学过程紧紧围绕目标展开,安排了字词,课文结构梳理,了解说明文语言的特点,学习课文段落书写一段话等板块内容,都达到了良好的效果。



十堂课,十种创新维度,共同勾勒出“双减”背景下素养课堂的生动图景。从汉字解码到山河咏叹,从舌尖语文到指尖非遗,教师们以文化为舟,以素养为楫,在“教”与“研”的航程中探寻教育真谛。风起正是扬帆时,汇文附小教师团队将继续以匠心守初心,让课堂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诗意栖居地。